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健康视野圈

健康视野圈

健康范围 类风湿常复发, 试试这个“奇方”! 很“奇特”, 但是真管用!

2025-03-29

大家可能都知道,在中医领域,类风湿归属于 “痹证” 范畴。根据风、湿、寒的偏重不同,痹证又细分为行痹、着痹和痛痹。

然而,在实际临床治疗中,更多见的是风、湿、寒三者交织,共同引发痹症。而且,患者一旦久病,身体很容易出现虚证、瘀血等情况,这也给类风湿的治疗带来了很大挑战。

身为医生,一直希望能找到帮助患者缓解病痛的方法。我一直在思考,有没有一剂良方,既能应对风、湿、寒,又能补虚化瘀活血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三痹汤。

365站群

三痹汤原方的配伍如下:川续断、杜仲(去皮;切,姜汁炒)、防风、桂心、华阴细辛、人参、白茯苓、当归、白芍、甘草、秦艽、生地黄、川芎、川独活、黄芪、川牛膝。但需要提醒大家,中医调理讲究辨证论治,千万不能直接照搬原方。

先给大家讲讲这三痹汤 “奇” 在哪,我总结为两大点。

第一:出处 “奇”:三痹汤出自妇科经典医籍《妇人良方大全》,但它却成为治疗类风湿的经典方剂之一。这表明古人早已认识到,女性由于生理因素、承担较多家庭劳动等原因,患上类风湿的概率相对较高。

第二:用意 “奇”:这个方子堪称 “动静结合” 的典范。细辛、独活、防风等属于辛散走窜的 “动药”,熟地、白芍、当归等则是滋养固守的 “静药”。川芎坐镇 “中宫”,既能辅助静药养血,又能助力动药行血。所以,三痹汤对虚实夹杂、病程较长且难以治愈的痹症疗效显著。

讲个我门诊上的真实例子,张女士,48 岁,患有类风湿 8 年。双手指关节呈梭形肿胀,每天早晨起床后关节僵硬,持续 1 到 2 个小时。遇冷时,疼痛加剧,晚上常常疼得难以入睡。

她曾使用生物制剂控制病情,可一旦停药就会复发。通过观察,张女士舌暗苔白腻,舌边有齿痕,脉象沉细涩。

经过辨证,确定张女士的病症为寒湿瘀阻脉络,以脾肾两虚为本。

于是,为她开出三痹汤加减方:黄芪、当归、白芍、独活、防风、川牛膝、杜仲、土鳖虫、全蝎、细辛、桂枝、炒薏苡仁、茯苓、砂仁。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考虑到张女士患病时间长,身体亏虚且有瘀血,在原方基础上加入少量虫药,以攻克瘀血。添加薏苡仁、茯苓等,来健脾利湿,用砂仁来保护胃气。适当减少细辛用量,防止其长期使用耗气,搭配桂枝以温通经脉。

365站群VIP

用药 22 天后,张女士反馈晨僵时间缩短,夜间疼痛减轻,但出现食后腹胀的情况。此时,她的舌苔转白,舌上瘀斑变淡。于是,去掉全蝎,加入鸡血藤养血通络,添加炒谷芽和陈皮,帮助脾胃运化,将杜仲改为盐炙,增强其补益功效。

用药 2 个月后,张女士已经能够拧毛巾,关节肿胀消退了一半。这时,适当减少黄芪用量,避免补气过度,加入骨碎补、鹿衔草,将独活改为羌活,让药物更侧重上肢关节治疗。

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分三个阶段进行调整:急性期用虫药攻邪,缓解期用藤药通络,稳定期补益固本。

作为医生,我的初心就是为患者解除病痛。古方今用,关键在于把握古方的核心要义,学会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我们要立足当下,充分考虑今人体质、生活环境、作息和饮食习惯等方面的变化,不能直接套用原方,而应根据实际情况酌情加减。希望我的这些经验,能给更多患者带来帮助。

返回

Powered by 健康视界圈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