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建站和SEO变得简单

让不懂建站的用户快速建站,让会建站的提高建站效率!

健康故事圈

健康故事圈

全球视野 庞老师讲太极拳A

2025-03-07

第一节  要练内功与根本宗旨

(本文根据庞老师2000年6月28日讲课视频整理)

一、为什么要学练太极拳

(请扫码观看相关讲课视频)

缘起许了愿了,说要讲太极。不过这一段我想怎么讲一直没有想好。第一点,怎么讲,讲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到现在上台来的时候也还没想好。讲什么,那该怎么讲呢?我想就是通过这一讲让大家对我们加练太极拳有个比较正确的、比较全面的认识。第二点,就是我们这儿练太极拳,就不能和普通的练太极拳那么去练太极拳了。同志们可能对太极拳具体要怎么练的东西想多听点。不过我觉得那些具体的东西,将来我告诉大家找几本书看看,看看书就行了。

第一,就先讲一讲我们现在为什么给大家加练太极拳这个课。这个问题前面讲过了,首先是因为现在的形势,气功在整顿,咱们现在这个专业的名称不是咱们的传统体育,更不是咱们的气功,而是搞的武术,正因为现在气功整顿的时局这么一个状况,如果我们像过去那样全面以气功作为专业的学习内容,我们这个专业就不好保留。在今年年初,体院的领导来谈了谈。本来我说我们中心转轨,他听了咱们专业转轨。我说我们这个专业要加点武术课,教点太极拳。他说好、好、好。所以我讲我们这个班要加上太极拳。原来我说我们中心要搞老年健身,以教太极拳为主要手段。我们师资班也要加练太极拳。那好,咱们就转轨改成搞武术。我说武术可不能搞。转成武术将来武术怎么教啊?因为武术学校也是按特定的规定弄起来的。当时我们讲加上这个课,这是从时局上来讲,不这么搞我们的专业存在不下去。

第二,现在全国的气功正在整顿,如果我们是按照以前那样的搞法,将来我们毕业之后,我们学的那些东西就不能直接用起来。所以就加了个按摩课,加了个太极拳。加这两门课是按照社会上需要的实际情况来安排的。

大家可能要问了,讲武术为什么加太极拳?为什么不加别的拳?现在国家规定的拳术很多嘛。首先是因为我国太极拳普及的面比较大,国内外太极拳的影响比较大。国际上很多国家都在搞太极拳。太极拳他们作翻译是用音译taijiquan。什么叫太极拳?叫功夫。外国都在练太极拳。在我国广大群众中简化太极拳又是全面普及推广的,各地老的少的都在搞太极拳。现在一整顿气功呢太极拳又兴盛起来了,咱们这么一搞太极拳可能就更兴旺了。所以我们同学们必须把我们学的东西还要会派进去,将来出去以后辅导练太极拳呀。现在全民健身运动里边不是有很多辅导员、教练员吗?一级一级的,有这样的工作,所以学了这个以后还可以干这样的工作。

另外,从咱们原来办这个班的初衷来讲,我们就是搞的一个气功的专业班,气功中专班。所以从目前气功的形势上来讲,要加拳,就必须加太极拳。因为我们智能功的功法渊源,太极拳占了很大的比例。在很大范围、很大程度上继承了太极拳里边很多的好东西。你看我们讲的身形要求,引动形体,动态要求,静态要求,很多跟太极拳里边的东西是一致的。有的是完全一致的,有的是基本一致的。如果从太极拳的要求来看我们动功的要求,基本是一致的。所以我们现在加拳就加太极拳。

因为太极拳本身和气功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我们在加练太极拳的同时也是为了让同学们把我们练动功的内容更加丰富,更加充实,更加完满。因为咱们的动功里边就缺了那个步。咱们就五元庄里边有那么一个步——悠悠鹤步,别的没有。所以练我们智能功的不会走路,练气功不会走。简化太极拳里边就有走,有前进、后退,横着走。云手是横着走的,搂膝拗步是前进的,倒撵猴是退着走的。这就加步伐在里边了。

另外,练智能功要主动运用意识,练拳术你就必须要用意识。用什么意识呢?过去练拳讲的是“练时身旁若有人”,练拳的时候身旁得像有人一样,得有人。因为拳术是有“体”有“用”。有那个姿势,那是“体”,“用”来在交手的。拳术要搞技击要打、要攻、要防,拳术里边的攻和防,每一招每一式你都要想到这一招它是干什么的。是攻的,对方来个什么东西,你这儿打,你得用意念想,这叫主动运用意识。和咱们智能功练功的内容是一致的。如果练拳你不能结合着用去想,那个拳就没有意义了。练拳就得结合着用,按那个意思去想它。如果这些问题你想得越细致,将来同学们要怎么练拳——得先练拳架子,架子练熟了,不用想了,一下就练起来了;等姿势练得很熟练了,同学们再看书,这个姿势是干什么的,把动作要领、姿势要求先掌握了,很熟悉了,你就得知道这个姿势是干什么的,它的用意,这样去学习才行。这些问题我就不给同学们讲了,那个问题要讲内容太多了,而且那样讲也不是我要讲的初衷。将来同学们可以买一本书《太极拳术》自己看看就行了,顾留馨写的杨氏太极拳,里边把每一招干什么使唤的都写了,你们自己买来看看。那个你们要自己看,因为我要给同学们讲的就不是这些。这就讲清了我们要加练太极拳就是因为它和智能功的渊源关系很密切,而且和我们练功的基本要求是一致的。

另外,就是太极拳的理论和智能功也有渊源关系。因为太极拳本身立论就是立在太极之上的。太极的理论,儒家讲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道家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医学是从太虚寥廓,肇基化元,然后是五运七星,万物都升起来。这都是古典的整体观。应该说太极这个观点从气功上来说比较早。因为太极从气功上来讲是个气。但是从中国古代,创太极的周敦颐他讲太极的时候就还没讲气。以后慢慢发展到宋明出现了理气学说,“理”和“气”。实际按气功来讲,太极是元气。虽然当时宋明理学家们也练功,但是练得不那么深,所以体会得不够,所以无极是个理,太极是个气,但是气和理之间是怎么个关系还是不清楚,所以以后形成了理气学说。这个理气学说在宋朝以后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占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医学和一部分气功就以理气学说作为立论基础。而我们智能功的混元气理论它也继承了传统的元气学说,道的学说。所以从理论上来讲是一致的,而且从这个“理”来指导练功。传统气功也好,真正的太极也好,基本就讲圆和空。好多门派讲嘛,“象天则地,圆空法生”,说天是圆的,圆就象征天,地是方的,天是阳,地是阴,一说天地就是说阴阳,阴阳合在一起称为太极。“象天则地,圆空法生”,太极无非就是这个样子啊,一个圆,这是个太极,这个圈从外面看是有形的,从里边看是空的。从过去的太极的理论来讲,根本的道理化成气。而从气功、拳术来讲,太极无非就是个气,这个气就是个圆,太极这个圆,外边这个圈这是个实的,里面那是个虚的,所以太极就是个圆,一个空。但是真正的太极能这么去理解吗?就不能这样去理解了。你这样去理解就把太极歪曲了。这是个圆,有形,说这是个实,可这个实在哪儿呢?这个实在、有形的东西这个是有形而无实的,有形而不实,有形而虚的,实而虚的。里边那个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空空荡荡的,是那个气,那个气是虚而实的。太极这么一虚一实,虚实交用,互相在里边一起作用,所以太极本身就是讲的这个气。如果这个气有个形体,是圆的,它有个边界,有个圈,那个圈外面是个圆,圆它就能够动,这个圆就很活泼,很好动;方的就不好动,方的一推,不好动;圆的一推就动,它非常活泼。所以为什么讲太极呢?因为它非常好动,不好停。太极是圆的,这一个用处。

再一个用处是什么呢?圆的体积最大,能够容东西,圆的东西都能容。说太极的时候画一个圆是平面的,大家要注意,对于太极这个圆不能领会成一个平面的圆,而是一个球体的圆,是个体。任何一个太极都是一个圆球。圆球有个边,那就是太极,球里边有气,气就是里边虚的东西。如果我们对太极要这么去领会,是这么个无形无相的东西,但不是什么都没有。咱们说是混元气,原来说是元气,我们智能功就说是混元气。所以古人说用太极这个东西尤其是从拳术上来讲就是体会球边上的那个“实”,实而不实,实而空。里边是个虚。过去讲里边那个空才是真正的实,外面这个圈叫做空,里边是实,这么转。两者交替变化,这就是太极的妙用。练太极拳就练这个东西。我们人是个太极,一动,圆是个太极,一动的这个圆走的这个形迹是个太极,这个太极是有形的,要虚。一绷劲,实了,就坏了,得虚。可里边的气是实,这儿拿这个气是实,气得充斥着。这从练太极拳来讲总得有气,总得想着那个气才行。

所以练太极就练个气,通过这个形体来练这个气,是练气的。如果练太极不练气,那是柔软体操,不是拳。它很软,成了体操了。所以太极拳这个名字就表示这东西。虚实变化,空而能变。太极本身就能“圆空法生”。圆和空就能有生化、有变化。所以这一切从古人的理气学说来讲,无极就是个“理”,道理,“理”能生出太极来。但是我们智能功就不这么讲了。古人那么讲的。虚和实要这样去起变化,所以太极从道理来讲是这个意思。从智能功的混元气理论来讲,混元气无形无相,在人体里边开合出入聚散化。可太极就不这样了,它讲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讲了这些问题,一动、一静、一开、一合。他就从练太极拳的动作能把那个气给练出来。从太极拳的理论来讲是这个理论。(补述:这里需要明确的是,如果把太极拳的指导理论——太极论,仅作上述理解还是不够的,因为传统拳术都符合上述阴阳变化的要求。太极拳除了注重太极即元气这一点外,更注意阴阳之变的太极图中的“S”形,这一连续变化并走向自己反面的弧线——“S”线,是太极的“生命线”。太极拳的弧线:走行及缠丝劲(螺旋劲)等都是依此而来。了解此才能体会阴阳变化之真谛。)

现在社会上搞拳术研究的,都在考察太极拳到底是谁编创的,还争论不休。现在武术界里边讲,从解放前后几十年,最后学术权威定的是河南陈家沟陈王廷创的太极拳。现在学术界也有不同意见。因为陈王廷自己写的拳经里边他不叫太极拳。另外,创拳他自己说是从《黄庭经》来编创的。他那个书上写得很清楚:“……只落得《黄庭》一卷随身伴。闷来时造拳……”而太极拳不应该是《黄庭经》作指导思想呀,应该是太极图作指导思想呀,太极是从陈抟过来的呀。所以在以前不叫太极拳,只是王宗岳传了《太极拳论》之后才慢慢地叫太极拳了,因为陈家沟没叫太极拳,不叫太极拳。所以这就讲,真正的太极拳应该是用太极理论作指导的拳术。真正影响比较大是从王宗岳。咱们不说王宗岳创太极拳,只是说用太极理论来作指导,王宗岳起了很大的作用。至于说是张三丰创太极拳的,把它否定了,否定的道理我看也不充分。当然我也没找到材料能证明是张三丰创的,我也找不到这个材料。张三丰据说是能日行千里,这是有记载的。史书上没有说他创拳,但是有的书上说他是教了拳术。我们就不管他是谁创的。

反正拿太极理论来指导练拳的,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起了很大的作用。陈氏太极拳的很多地方也使用了太极理论作指导,其他的,杨氏、武氏、吴氏、孙氏都是用太极理论作指导的。所以现在的太极拳基本都是以太极理论作指导。

365站群

而太极理论实际就是元气学说。内在的元气、正气、真气都是它。这也是我们要加太极理论的缘故。从理论上来讲和我们混元整体理论有渊源关系。从体用上来讲也是以太极理论作根据的。太极拳讲究走弧形,弧形也是个圆嘛,走圆的。所以这个方面也是和智能功的理论是一致的。这也是为什么加太极拳而不加别的拳的缘故。

其实好多拳术里边的东西都是一致的。太极拳讲,缠丝劲是太极拳的一个根本特征。我看好多拳术里边,如八卦拳、形意拳也讲究胳膊旋转,只是不叫缠丝劲。在这一点上应该说太极拳讲得比较细致一点。陈鑫讲缠丝劲,逆缠丝、顺缠丝。后人们给改成叫螺旋劲和抽丝劲。这里边要走弧形。大拇指往外一翻是正缠丝,大拇指往内一扣叫逆缠丝;形意拳讲要滚、要翻、要钻。八卦掌叫滚,形意拳叫钻,滚钻落翻。他都是胳膊要转。太极拳有的书上写的是螺旋劲,有的写的是缠丝劲、抽丝劲,这么三个名词。缠丝劲是个总的名词。正缠丝、逆缠丝,胳膊上的缠丝、腿上的缠丝、腰上的缠丝。螺旋劲和抽丝劲就不能随便那么叫了,书上没人给下定义。我在六十年代练拳的时候琢磨过这个问题,我跟老师交换过意见。我觉得螺旋是往前进的时候转圈,得有力量往前钻,这个缠丝叫做螺旋,像个螺丝往里拧,要摁着拧哪,往里边钻哪,螺旋劲,这么钻也行,这么钻也行,往前带着劲往前去叫螺旋劲,往回抽叫抽丝,往回一带的时候,胳膊一转,这么转也行,这么转也行,叫抽丝。你看那抽丝的时候你直着抽就容易断,把那个丝捻一捻,一边捻一边抽,丝就不容易断。抽丝嘛把那几根丝捻作一股,一捻捻成一股了,这么往回抽,这么捻一捻往回抽。你看纺线的时候,那个锭子会转的,棉花跟着捻转,它才能形成一股劲,你硬抽就断了。抽丝劲是往回抽着转,螺旋劲是往前拧着转。“进似螺旋,退如抽丝”这是以前六十年代当时跟老师说的体会。“进似螺旋,退如抽丝”从太极拳来讲应该这么来讲它。当然别的拳也讲转。形意拳的钻拳,一打出去一钻,这也不是在钻吗?崩拳是这么转的,也是在转哪,好多拳都在转。它是怎么样呢?就是太极拳将理论讲得多一点,它是从太极立论讲起这个问题来的。所以太极拳就是用太极理论来阐述它的道理,来指导它的体和用,而这一切和我们智能功的主张是完全一致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练太极拳。

另外,太极拳练拳的时候总的很关键的要求是要气贴于脊,气要贴到脊梁上来。这个在太极拳里边,气要往脊梁骨上贴对智能功来说也是很关键的。可是我们智能功功法里边没注意这个问题。我们三心并站庄要搞松腰,我们也没多去嘱咐这个问题。我们尽管讲过一身备五弓,但是气贴于脊这个问题没能很强调它。而太极拳非常强调它。当时我为什么没能很强调气贴于脊呢?因为咱们智能功练混元气,要充斥周身嘛。咱们智能气功搞起来快二十年了。为了给大家讲太极拳我又把有关的材料翻了翻,气贴于脊作为练功的基础来说还是不可忽视的。我们以前讲气要充斥全身,但当中这个主干没有强调它。如果将来以后再搞智能功的话还得再变一变。

因为要给同学们讲太极拳我也得练练,体会体会,都说了一两个月了。因为太极拳我练得很少,从七三年之后一直就没再练,所以得比划比划,练一练。有的东西对我们作为基本功来说还是比较重要的。要气贴于脊,怎样才能气贴于脊,将来再专门讲气贴于脊的方法。

我们从一开始练三心并站庄,守肚脐这么一扣,守混元窍这么一扣,咱们智能功不练下田,直接练上中二田,这有它的好处也有它的不足。所以讲太极拳给同学们不讲别的,就讲“气贴于脊”这一点,那就把智能功的不足给补上了。这样使我们练功能更快一点。这样补上我们的智能功不足,圆满完善它。为什么练太极拳就给同学们讲这么多。

二、练太极拳练什么

下面讲我们练太极拳练什么。太极拳也叫太极学,同学们千千万万不要把它仅作为拳术来对待。

(一)太极学的三个层次

这个太极学里边包括了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我在谈武术的时候谈过这问题。武术是一门学问,一般的人说练武术,这么说就很狭隘。应该说武是一门学问,叫武学。九六年我上台湾时,台湾大学国术系出了个题目,叫武术跟气功的关系。我说我可不敢碰武术。因为一说武术就是跟人干这个:来比比谁行。你去讲武术,人家来跟你比比怎么办?临上台给了这么个题目让我讲武术和气功的关系。我说,哎呀,我是搞气功的,不是搞武术的,所以没办法讲武术和气功的关系。因为武术这门学问太深奥了。据我了解,它应该包括了武术、武功、武道,统称为武学。其中还包括了阵法用兵。武术是从招式上练起来的,讲技击,讲招数,就是拳术。武功是从气上练起来的,讲功夫、内功,以内气为主练的,而后用到招式上去,就称为武功。武道是从道学上研究,往成仙上走的。武道通仙道是这个意思。武术是如此,太极拳作为拳术也是如此,分了三个层次,有太极拳、太极功、太极道。

(二)三层次的区别

1.太极拳练形入手

现在讲的太极拳是从太极拳的一招一式这么练起来的。既要健身还要搞技击。一般练太极拳无论哪一家都是一样,要盘架子打姿势。一般练太极拳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学姿势。那个姿势怎么做,身形的基本要求等。这要老师比较好的、喜欢教的这么教。现在教简化太极拳的写书也是那么写的姿势要求、动作要领,一招一式地下来,手怎么着腿怎么着,躯干怎么着,怎么动作。这是第一阶段,把动作熟悉起来,把动作要求熟悉起来。到了第二阶段,等熟悉了就不能是光做动作了,得加意念。所有这些有意念活动了,这个意念活动要和动作结合到一起。这个意念活动就包括了体和用。这一招是干什么的?是打人的是防人的?是怎么做的?这个手一出去是干什么的?就加意念了。到了第三个阶段就需要认真体会了。体会里边的变化。一招一式一动里边什么样子,一般练拳嘛都要这么去练。太极拳练通了以后还要练推手。就要搞技击了。太极拳是这么个练法,这么三个阶段。

当然太极拳的要领好多书的讲法也不一样。杨氏太极拳讲了十三点,顾留馨也写了十三点,有的写了十点,有的写了六点,情况不完全一样。这个今天不讲,将来同学们看看书就行了,因为那些形体动作要求我们书上的东西拿到练太极拳里边来基本上都适用。

2.太极功练气入手

太极功和太极拳就不一样了。太极功是从站庄练气入手的,先要练气,练气包括了练呼吸。而真正的太极拳(可能我这么讲太极拳界就有意见啦)是通过练太极功,内气发动之后出自发功,从自发功练起来的。内太极,里面内气一动叫做太极出现,叫开太极,把太极开启了。里边内气一动起来身体也动起来,慢慢慢慢地动起来,打出动作来,来通身体的形体躯干经络,以至于内脏,还包括内在的神经。在通什么地方的时候它会有一定的动作,那个动作都是往返循环的。从自发功练起来才是真正的太极。现在教的那些太极拳姿势是练的功定了型,先教那个东西。原来太极拳的一百零八式啊,什么几十几式啊,那是定了的东西。智能功讲有神气统一于形、神形统一于气。练太极拳的自发功就是神形统一于气,从气入手(自发功只是其中一种形式)叫太极功。

3.太极道练意入手

太极道是从意识上入手的。意识更无形,从意识入手的。

(三)拳功同练,以功为主

我们这次练拳是太极拳和太极功同时练,以太极功为主。所以我今天给大家讲的跟一般的讲法不太一样。同学们才刚练太极拳就这么讲。我们智能功都是先从根本理论上讲起来的。“先难而后易”,先讲理论,理论很难,掌握了理论再去实践就会容易。《普及教材》里有“太极拳十三势总诀”,那个是基本的经典,不看还行啊?所以这些问题我们一搞就是从学问搞起来的,不是从一个简单的方法一个术搞起来的。我们是从太极功练起来,以此为主,然后练拳。但是同学们绝对不能一下子就死到那个姿势里边,一招一式里边去了。同学们会说:“啊!这样我们可以不练姿势了。”不练姿势练什么?不练姿势也不行,但是有一个核心和灵魂。咱们练太极拳就要练太极拳的根本宗旨。

三、太极拳的根本宗旨

太极拳的根本宗旨不是技击,可是我们现在各个门派都在搞技击,而且把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认为是推手的著作,把它局限化、简单化了,把它很精华的东西丢了。当然我这么讲有点冒昧。我不是搞武术的不应该瞎说这个话就是了。你庞鹤鸣不练太极拳又不琢磨太极拳你敢说这个话?我在练太极拳的时候就有这个想法,最近要给同学们讲课,我就一边翻材料一边体会。我觉得我在60年代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太极拳的根本宗旨是养生,益寿延年。我们练功要从这个高度去练,从太极功上练起来,而且为了符合社会需要而练这个拳术,但是根本是练太极功。

《十三总势歌诀》释义

有的把《十三总势歌诀》当作《太极拳论》了。我们还是把它分开,因为它们毕竟不一样。《十三总势歌诀》一共一百四十字,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太极拳的根本姿势是这十三个姿势:

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

变换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稍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开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十,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这个歌诀谁作的?不知道。有人说是张三丰作的,陈家拳说是陈王廷作的,反正都往自己头上揽。主张张三丰一派的就说是张三丰作的,主张陈王廷一派的就说是陈王廷作的。不过我觉得这歌不是陈王廷作的,因为陈王廷有自己的《拳经总歌》,他那个歌诀和这个歌诀的内容完全不一样。他那《拳经总歌》是: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撂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揽人人晓,闪惊巧取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攒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365站群VIP

他这里边完全是论的打。那个拳经歌就不一样了,不是那么一回事了。(补述:将两首歌诀作一简单分析,即可明了两者主旨的不同。陈氏歌诀立论于克敌制胜;《十三势歌》则不然,“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就是说它是以养生为宗旨的。据此可知,这首歌诀不应是注重技击的一般拳家所作。对于《十三势歌》将来有机会再做全面讲述。这里仅从养生与武术结合的角度与层次,做一简要地串讲。)

第一段是综述。这个歌诀那么多字,我认为它是几段。“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周身不稍滞。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如果按韵来讲这是第一段。这是综述。

什么意思?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你要练功夫得有个架子,姿势。这些姿势动作都包括了,要用的东西都在里边了,这一掤,这是个弹簧劲,既可以往前攻也可以往回守,要用支撑力;捋,往下捋过来。掤可以往前打也可以往后防;捋是破人家的;挤,手背搭着挤出去;按,把你推出去,一合一按推出去。採,上边上下採;挒,是横着的;肘;靠,肩背胯都可以靠。这就是几个劲,你凡是要用到武功上去,你没别的啦,你还有什么别的东西呀?你想想,没别的东西啦。上的、下的、横的、竖的、前进、回来,这么出去的,都有了,还有什么别的呀?就那么多东西了。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出来的。步子前进、后退、左边、右边、当中,就没有别的东西了。都包括了,你只要练动功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东西,只是变化的方法不一样,灵巧不一样。总是这个变化,平掌、拳,半拳,什么这个掌那个掌,只是名称不一样。直的、搓的、钩的,全是翻的这个东西,变了样子了,都包括在里边了,姿势是这个样子,但重要的东西,最关键的在哪?十三势是掤、捋、挤、按、採、挒、肘、靠、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这些姿势实际上把各种动作都包括了。动功所有的动作都是从这里边演化出来的,只是名称不一样,变化的方法和灵巧度不一样。反正就是这些东西,这些姿势不要轻视它。

姿势虽然重要,但最关键在哪?“命意源头在腰隙”这句话是全套歌的关键。“命意源头在腰隙”有的写的是在腰际。这句话一般的解释是意念要注意腰那个地方。这么解释对不对呢?不能算错。因为关键还是在腰嘛。但是你用来解释“命意源头在腰隙”就不够了。因为太极拳是用太极理论、理气学说讲性命的理论。光讲意念注意腰那个地方就不够了。腰际就更大了,腰那儿一片,具体是什么地方呢?腰隙,是腰那儿骨头中的缝隙,它叫命门穴。第二第三腰椎之间,那个地方是命门,元气发生的地方。咱们在混元整体理论里讲混元神室就在两肾中间。人体里边发生真气,先天气场在肚脐后面两肾当中,后天气一到那儿去以后,加上先天的气一混化起来才成为人的生命的整体性的气,那个整体性的气就在命门那一块儿。在传统气功的性理学说里边就讲“气是命来神是性”,即意是性,气是命,神是性,“神”、“意”、“识”、“心”和“性”都是一个东西。一说那个命就是那个气,性就是神意。所以“命意源头在腰隙”的意思就是指我们人的气和人的精神、神意的根源在腰隙那儿,在命门那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返回

Powered by 健康视界圈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365建站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