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故事圈
故事圈层 学员分享:我与归真医学
2025-01-22
开篇语
(一)学习历程
初相识,如饥似渴,相见恨晚,囫囵吞枣终赶上。再回想,若有若无,似懂非懂,细嚼慢咽手绘图。遇瓶颈,步履维艰,欲哭无泪,忧虑茫然思放下。重拾笔,淡然处之,脚踏实地,非医专业又何妨?
与归真医学结缘一年有余,当时公众号文章已发表近50篇。我将文章打印出来,每晚安顿好两个孩子,便开始静心拜读,直至困得睁不开眼。我用大概一周时间方才赶上老师的进度。
如此精彩的内容仅粗略浏览一遍未免太过浪费,我决心务必要最大限度的汲取文章中的精华。于是便开始仔细研读每一篇讲义,将老师的文字用自己的思维去理解,然后以拙劣的笔触展现出来,这就是我的手绘笔记。不曾想这笔记收获了不少师兄的赞美,我真是受宠若惊!
直至一天,群里有师兄问我五行配色的问题,说实话,做笔记时我并不知道“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青赤黄白黑”,取色完全是根据自己对实物的印象分别定为“绿红棕橙蓝”,我正愁如何回应,这时有师兄替我解围,“白黑在纸上不好显现,这样更方便区分。”我没再多说什么,但心里却多了一个疙瘩:原来我所认为的好心分享,很可能会误导别人。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的举动是多么的浅薄和唐突。故而,手绘笔记至66讲而止。
与此同时,我在学习中也遭遇了瓶颈:学脉步骤,人身风水,人体形治,针灸等等,字倒是都认识,但总感觉知识没办法化为己有,它似乎始终在与我保持一定的距离。一想到老师的两年之约,我便愈发焦虑,那时候的感觉就好像在雪地里负重前行,步履维艰。我很迷茫,时常对着窗外发呆,不知道自己能否承师之志。
于是,我放下讲义,尝试“曲线救国”。我在网上找到一些资料:有些是电视节目,轻松的氛围让我不再倍感压力,它仿佛一条连接理论知识和生活实践的纽带,让我从不同角度理解了老师所讲的内容,并尝试将其应用于生活;有些是书籍,这些书好像是帮我们在老师构筑的框架之上添枝加叶,让我顿悟老师那句“我在山顶给大家讲课,以后大家再学习其他医学书籍就容易多了”;还有些是字帖,在临摹《道德经》字帖之时,我心方静,始才明白是我太过于急功近利,我太想早日“承师之志”,莫负“老夫拄杖立夕阳”,却忘记了饭应该一口一口地吃。于是,我重新拿起讲义……
(二)师者,传道受业解惑
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刚上幼儿园时特别爱生病,基本上一周学歇一周,上学时往往还不是流鼻涕咳嗽就是带药,所以那段时间经常跑医院。这种状态大概持续了一年半,最后一次去医院二女儿不足一周岁,两个孩子同时诊断为支原体肺炎。
起初,我将孩子频繁生病归因于早产体质差,毕竟两个孩子都是三十二三周出生的。但随着孩子一次次去医院,我发现一些现象让我难以理解。比如,孩子生病每次症状都差不多,好似在走流程,去医院检查拿药,吃完药去医院复查再拿药,然后被告知吃完后不必复查,情况果真好转,但没好两天症状又加重,再次去医院,又是重复第一次的检查拿药。再比如,孩子初诊是一个大夫,复诊是另一个大夫,而复诊大夫只是看了看病历,简单问两句,甚至不会抬头看看孩子,就开单子让去拿药,我心里就犯嘀咕,古代大夫都讲究望闻问切,现在大夫都这么厉害看看病历就能对症下药?
有一次实在没忍住,我问大夫,“怎么还没好两天就又生病了,这究竟是之前的病没有好利落,还是又被传染了?”大夫的回答我记忆犹新,他说,“理论上,一般治愈后超过三天又有症状就是一场新病。”当时我觉得这句话很扯很可笑,但苦于没有依据也就没再说什么。自此,怀疑的种子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然而,毕竟第一次当妈妈,爱女心切,又没有太多医学常识,再加上家里老人的催促,虽有诸多怀疑,孩子一有风吹草动,还是会选择去医院。感冒、吃药、气管炎、雾化、肺炎、输液,不是在医院,就是在去医院的路上,那一年这个程序重复了四次。
当孩子再次咳嗽时,我崩溃了,真的是身心俱疲,我甚至绝望地想,照这样下去,不知道孩子能活多久,她能长大吗?“为什么每次不管严不严重都是肺炎?”我一边哭,一边不住地念叨,“为什么?为什么?”我似乎被自己的声音叫醒了,我停止了哭泣,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对啊,反正严不严重去医院都是肺炎,这次我觉得她不是很严重,那何不验证下我的直觉对不对,最不济真成肺炎,到时候再去医院应该也来得及。
虽下定决心要观察,但也绝不能坐以待毙,根据判断,孩子多是有内热,于是绿豆、梨、荸荠、火龙果轮番上阵,那一次,没有吃任何药,没有雾化和输液,孩子奇迹般地自愈了。从那次起,我愈加相信自己的判断,孩子再有些风吹草动,我会根据自己的判断让她们吃相应的食材以避免或缓解症状。到目前为止,四余年间我没再带孩子去过一次医院。
那时候我还没有接触归真医学,对于我经历的这些,始终想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直至后来,随着对归真讲义的深入学习,以上种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方才有了答案。

这是我亲身的经历,我不敢想象如果没有豁出去那一次,现在我、我的孩子、我的家庭会是什么状况。每每听到家长叹息孩子爱生病,我都会讲我的故事给她们听,进而建议她们学习点中医知识,并把归真医学推荐给她们。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归真老师对传道、受业、解惑进行了最完美的诠释。
(三)不服药者,常得中医
我家二女儿比较贪吃,她有两次毫无征兆的发烧。
第一次,我根据学到的知识判断,她应该是积食,于是给她喝了小半勺香油,揉了十多分钟肚子,很快就去排便然后烧退。
第二次,正赶上各种病毒肆虐,身边不少人都是支原体肺炎,愈后一两周,又开始反复,叠加流感的也不在少数。根据判断,我认为她主要还是积食,但比上次要顽固些,我想复制上次的操作,喝了小半勺香油,但她不让我揉肚子,一碰就喊疼,我只好再想其他办法,健胃消食片、白萝卜蜂蜜水、火龙果、自制酸奶轮番上阵。说实话,自制酸奶是我的杀手锏,要是再不排便我就打算次日带她去看大夫。结果,不出所料,一小时后顺利排便,烧也渐退。
但出乎意料的是,第二天清晨,孩子又开始发烧,我猜测她可能是不幸感染了什么病毒,问她有什么不舒服,她直摇头,哪哪儿也不疼,于是,我就看她的精神状态:状态好,就让她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我则在一旁提心吊胆地观察;状态不好,就让她睡觉。不管状态怎么样,都会让她多喝热水(绿豆汤、白萝卜水、梨水、荸荠水等等),在能承受的范围内,越热越好。后来大概烧了多半天烧就退了,仅还有一点点咳嗽,不算严重,我便各种熬水给她喝,就这样,我没给孩子吃一粒药也平安度过了这一“凶险”时期。
师说,“不服药者,常得中医”,我这也算误打误撞,当了一次中等的医生吧!
当然,说这些并不是让大家盲目的有病不吃药,而是说,大家可以根据自己所学,加以观察和判断,在病欲发而未发之时先尝试着通过饮食防患于未然,实在无计可施的时候我们也不能硬抗,还是要请更高明的大夫诊断。
(四)生活习惯改变体质
自从生了小女儿,我身体就不大好,没有什么大病,但总是时不时觉得哪里不对劲。比如稍动则累,呼吸不畅,出长气才舒服。此外,一年四季手脚冰凉,怕冷,面色蜡黄,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甚至不时感觉心凉。
365建站客服QQ:800083652
为补充营养,我坚持每天都吃鸡蛋喝牛奶;为锻炼身体,我早早起床在小区里面跑步;为保持身材,我几乎不吃主食,日常饮食以蔬菜水果为主。一直为自己年纪轻轻就有着良好的养生意识而沾沾自喜,殊不知,这让我引以为豪的自律才是导致我各种不适的根源。
老师说,错误的运动方式,非但不能锻炼身体,反而会导致身体的津液流失,于是,我不再把自己折腾的大汗淋漓,好像确实不再感到那么疲惫。
站群论坛老师说,牛奶鸡蛋水果寒凉,五谷最养人,于是,我开始减少牛奶水果的摄入,代之以米面豆类,好像确实胃里也不再像有股寒气窜来窜去,手脚也不再冰凉。
老师告诉我各类食材、调料的寒热,君臣佐使,于是,我不再苦瓜炒鸡蛋,也不再排斥各种肉类,好像确实心里有了温度,不再觉得冷漠。
老师教会我“面糊涂”的做法,我研究出了改良版,可以放红薯、红糖,做成甜味糊涂,也可以加盐和自己喜欢的各种蔬菜碎做成咸味糊涂,不管哪一款,吃到胃里,都觉得身体暖融融的。
诸多不适竟然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消失!
现在想想,也许不是因为生了小女儿,身体素质才开始变差,自认为良好的生活习惯早已造成身体的透支也极有可能。甚至,两个孩子的早产也归因于此……
结束语
“许我三年学医,护你一世周全”,这或许是我们所有人的憧憬,愿在今后的漫漫学医之路上,我们能够相互扶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